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今天是:

  首页 >> 质量文化介绍

质量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章来源: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 发表时间:2017/3/17 | 点击率:

    一、 质量与文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是通过竞争法则来优胜劣汰的,竞争的裁判就是消费者。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不被市场认可,那它在竞争中就会失败。所以,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质量的竞争,就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竞争,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原材料、元器件的优劣,制造设备的精度和完好程度,检测和试验设备仪器的先进性等等,但更主要的是在形成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全过程中人员的工作状态:是否都真正认识到质量对企业的兴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是否都是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过程中的任何质量缺陷;是否都是把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升华到向社会、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有良好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就上升到文化层面。因此,21世纪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产品质量的形成与优化过程既是一个物质的加工生产过程,更是个文化、思想、意识的凝聚过程。物质手段是质量形成的前提和保证,要提高质量还必须转变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质量道德风尚,这是质量形成的更深层次上的关键。
   (一) 质量
    质量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语言,对现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努力寻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质量,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可以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即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克劳士比和田口玄一,克劳士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损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值;质量必须由可测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的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随着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0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1 999年IS0 9000体系的2000版草案这样定义质量:从实性角度来讲,质量是对需求、期望的满意程度;从技术性角度来讲,质量是与需求、期望有关的对象的属性。2000年底,IS0 9000体系将质量定义修改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O的定义是发展的,不是完美无缺的,质量的概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劳动生产力及消费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总之,质量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从广义上来讲,它不仅要反映满足用户需要的性能、可靠性、可维修性等指标;又要反映兼顾供需双方利益的经济性要求,和追求物美价廉基础上的适宜质量;同时还反映维护社会利益的安全性、环境保护、能源等要求。
   (二) 文化
    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性的综合,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积淀。文化也是一种沟通体系,它把人类的生物和技术行为融合到人类最富有表现力行为的语言及非语言体系中去,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它包括诸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文化从深层次、在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地区、职业等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价值观、气质和风格的不同。“文化”可以用于任何规模的社会组织,只要该组织有机会学习,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同时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   
    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文化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同样,企业文化的最初来源反应了企业创始人的愿景或使命,它代表了企业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在很大度上决定了雇员的看法及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当遇到间或工作难题时,企业文化将影响员工的行为,并影响他们如何对问题进行概念化、定义、分析和解决。
    二、 质量文化及其核心观念
    质量文化不等于质量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质量文化的形成首先起始于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质量管理重要的因素是全员的质量意识,同时高层管理或领导的质量意识更为重要。对质量意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只是质量概念和方法,更客观的是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使人们的质量意识真正能付诸实施。质量文化的形成还体现质量价值观的培养和确定。全面质量管理提出的满足顾客需求,由用户来认可产品质量,质量出效益等都是基本的质量价值观。没有这些观念和信念,就无从谈起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也就不会形成质量文化。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共同价值观念,其塑造是一个非常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企业的职工在个性、品行、气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在如此复杂多样的个体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须经过长时期耐心的倡导和培育。因此,在企业长远决策、具体决策和日常管理中,应该把质量意识作为企业的第一意识贯彻在决策层的全部决策和管理行为之中,把质量化培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把质量文化植根日常管理并具体于实践,成为广大职工具体活动的管理基础和保证体系。
    组织的领导者在质量文化创建和质量文化的氛围营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组织的领导者需要思考并回答组织文化中深层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包括组织为什么存在、组织:;表什么以及组织的发展方向等。这些问题和组织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IS0 9000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专家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质管理八项原则。八项原则给组织提供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准则和依据,构成了质量文化的核心观念。目前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应用的美国波多里奇奖评价准则提出了追卓越绩效的组织应该遵循的十一条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相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卓越绩效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现了该准则对追求卓越绩效组织的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些价值观是质量文化追求的目标。    :
    因此,质量文化是质量形成的灵魂。如果说质量是企的生命,那么质量文化就是质量的保护神。质量文化的建立已经成为企业提高自己的外部竞争力的需要,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 质量文化定义
    美国朱兰质量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鲁贝斯勒认为企业文化、企业作风、企业行为反映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就是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在TQM中的表现是作为质量文化的核心内涵。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指出:质量文化是企业整体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企业在满足用户需求过程中体现出的整体性的信念、价值观等特征,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而创造更大价值,质量文化包括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两个方面,质量文化的发展基础在于人员一是和企业的质量生态环境。
    由北京科技大学张公绪教授主编的2002年版《质量工程师手册》对质量文化定义为: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围绕质量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这种活动方式体现了企业独特的质量价值观。
    我们认为: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企业领和全体员工在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及其表现的综合。它既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又是企业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与质量意识和质量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不仅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而且还延伸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集中体现为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优秀的质量文化能够引导企业走质量经营道路,实现卓越的经营绩效。
    质量文化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健全完善的质量理念、管理制度和准则来引导,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质量行为,以提高人的质量道德、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为基础,以激励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从而提高企业和组织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综合绩效。
    四、 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企业文化要围绕质量这个中心来推动和开,企业文化中的企业趁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要充分体现质量导向,企业文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目的,就是要把质量理层的“强制性”要求变成员工的“自主性”行为,即把企业的质量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表现,是为实施质量经营提供有效支持的那一部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优化和提升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体现质量导向,为确保供质量有保障、顾客能满意的产品“保驾护航”;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应互相融合并互相转换,没有必要作硬性区分。当企业文化不够成熟时,可通过创建质量文化来使企业文化得到提升和完善;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包含了卓越的质量文化,即包含了对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的那部,文化;当企业运用“大质量”观时,质量文化更趋近于企业化。企业质量文化的实践性主要通过企业的质量管理活体现,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将质量精神贯穿于企业生产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内各种质量活动支撑着企业的生产营。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魂。
    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指出:质量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是企业诚信的根基,是人本的体现,是科技文化的落脚点,是管理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素质的表现,其终点是要提升品牌文化。因此,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 质量文化相关要素
   (一) 质量价值观
    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意识的核心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企业的质量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质量态度和质量行为取向,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独特性的本质在。良好的质量价值观,能够对企业的全体员工产生内在的感召力和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引导员工自觉地遵守企业的质量制度并维护企业的质量形象,在工作中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质量观念是企业员工对待质量问题的观点,观念决定态度和行为取向。落后的质量观念必然产生消极的质量态度和不适宜的质量行为。
    企业的质量伦理道德是质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精神道德标准。与质量制度不同,它不是硬性的质量管理要求,而是通过长期培养和倡导而形成的群体的质量精神规范。质量伦理不仅强调企业产品责任,而且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是企业质量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 顾客意识
    顾客意识反映了企业员工对顾客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程度。它决定着员工在处理与顾客有关问题时的价值取句和行为方式,对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强烈的顾客意识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成强烈的顾客意识的企业,才会有强烈地探市场需求、钻研顾客心理的冲动,才会有创新产品、丰富产品质量内涵晶方向感,才会有创立品牌,维护品牌的紧迫感,才会有突出质量优势,赢得顾客忠诚的使命感,企业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三) 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指企业员工对品牌价值和品牌建设和维护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对待品牌的态度,最终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四) 质量忧患意识
    质量忧患意识是指企业员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深刻会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并清醒认识到本企业产品量水平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存在的差距,由此形成提高质量水平和保持质量优势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而在工作中自觉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以使企业取得竞争:的质量优势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五) 质量形象
    质量形象主要体现为外部质量形象和内部质量形象。外部质量形象表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品牌影、质量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给顾客和社会留下的印象。它企业质量文化的外在体现,影响着顾客、潜在顾客和社会企业的评价,从而对企业未来的运作产生影响。内部质量形象体现为企业的质量设施和质量文化氛围。
   (六) 产品质量形象
    企业的产品质量形象是顾客最为关心的质量形象,它是顾客在对产品的观察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产品质量坏的印象,一经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因而,企业应把产品质量始终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不能有一丝松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优先地位。
   (七) 服务质量形象
    对于耐用品制造企业来说,服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服务已经成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基本业务内容。服务质量直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优秀的服务可以弥补企业产品质量上的不足,化解顾客的抱怨,甚至成为吸引顾的有力武器。
   (八) 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综合了企业的许多方面,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留住老顾客,有利于企业吸引潜在顾客。品牌的美誉度不仅来自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守法形象、企业实力和企业领导人形象密切相关。
   (九) 质量信誉
    企业的质量信誉是企业长期经营逐步积累而在消费者目中形成的、关于质量承诺得到信守的程度的一种心理量。企业的质量信誉需要企业几代产品和多年经营才能步建立,质量信誉的建立依靠的关键不在于广告宣传,而企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以对顾客负责的态度进行运营,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十) 内部质量形象
    企业内部质量形象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质量设施和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文化氛围是由相应的质量宣传、质量文化活动和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等来体现的。
    六、 质量文化层次
    质量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质量文化的结构特征由其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构成,这四个层面共同组成了质量文化金字塔。与文化变革的抗性特征相一致,质量文化变革从物质层到精神层逐渐增强。其中,物质层、制度层具有较高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较浅层面;而行为层和精神层具有较低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深层面。
   (一) 质量文化的物质层
    物质层是质量文化的基础性层面,是指质量文化的显现部分和外在体现。如:厂服、厂容、厂徽、厂歌,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等。就影响力的大小而言,与其它层面相比,物质层对文化强度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一般认为物质层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质量文化的物质部分,即质量化建设对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贡献;二是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工作环境、各种文化载体等等。
   (二) 质量文化的制度层
    制度层是塑造企业成员行为的主要机制,是质量文化的固化部分,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特点。制度层是精神层的支撑层,也是行为层的引导和约束层,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为法律法规、标准、程序、规范、制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工艺规范及质量激励办法等。制度层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即标准化与规范体系、奖励制度和法律法规。其中,标准化与规范体系提供了对行为及行为结果的指导与评价体系,揭示了质量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即满足既定的需期望。奖励制度体现出对行为模式的制度与导向作用。质量制度规定了企业在质量方面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具体要求,是企业员工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业质量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和落实手段之一,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保证。
   (三) 质量文化的行为层
    行为层既受制度层的引导又受物质层的制约,是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体现。突出体现在所形成的作风与行为准则方面,如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作风,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作风等。还体现在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的原则,博采众长、集中统一的原则,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原则,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原则等。
根据格雷那、朱兰和戈德佛雷的观点,建立优秀的质量文化,一个组织必须培育五大关键行为。主要包括:
    (l)创造和维护质量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员工良好的质量意识是出色工作质量的保证;只有良好的工作质量才能获得优秀的产品(服务)质量,;只有好的产品(服务)质量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协调员工的质量意识与企业的质量理念相一致。
    (2)最高管理者是质量文化的引领者,最高管理者对质文化的作用有如下两个方面: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鼓励员工自主发展,企业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帮助员工通过企业的成功从而获得超越自我的发展。
    (4)为员工参与提供机会,建立岗位轮换制、合理化建议奖励(实施)、质量效益工资制等,这些机制可以让员工接触更多的岗位,能从全局出发考虑本职工作;可以让员工充分参与企业质量建设,培养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5)重视质量成果的认可和奖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需求按重要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自我实现。
   (四)质量文化的精神层
    质量文化的精神层位于质量文化金字塔的最核心层,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也最能体现出质量文建设的成果,也是质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质量文化中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一层。它表现为群体积极主动地尊重与维护顾客权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精神层涉及以4个群体价值取向,即尊重顾客权益;积极主动地维护社会质量文化的权威;追求行为结果的社会效益与完美主义;以及以连续与持久的眼光看待经济资源,倡导社会的可持发展理念。精神层主要体现在诸如经营理念、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和质量发展观等方面。精神层(核层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质量意识,是质量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创建企业质量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是人的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倘若缺少成员主动、自觉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缺乏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没有一个优良的质量文化氛围。再先进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也不可能得到成员的支持和执行。质量文化的这四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因此,不宜单独评价或者将其对立起来,对质量文化的评价结果是对这四个层面的综合反映。
    七、 质量文化特征
   (一) 时代性
    质量文化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级的质量水平。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文化。尽管这些文化由于传承了同样的历史而具有内在一致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文化也不断产生新的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质量文化的目标,质量观念和行为具有预防性、超前性。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突破了生产制造范围的狭窄空间,形成了全面、综合、开拓的全新的质量观念。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质量文化生于斯长于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后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实力,提出了“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投资者、企业员工、供方、社会等)需求”的质量观念。在近几年,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中,又提出了“追求卓越、实现零陷”的质量理念。如果企业质量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势必使企业质量水平落伍,市场占有率下降,企业陷入困境。
   (二) 独特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质量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价值观、质量经营准则、质量经营作风、质量道德规范、质量方针目标等等。在建设质量文化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形成不同的质量文化,而且任何一种质量文化都是不断排他并不断吸收结果。要形成企业的质量个性特征,包括产品和服务个性,品牌、形象的个性,质量管理个性。海尔集团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都获得了2001年的全国质量管理奖,都有出色的质量文化。但由于两家公司的特点不同,其质量文化也各具特色。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树立了“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的质量理念。
   (三) 本土性
    对于跨国公司,没有本土化特色的文化,就不可能获得世界范围的成功。质量文化在总公司统一的指导下,还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特点,形成本土特色。华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主要从事电视业务,如节目的销售、制作及特许授权、发展经营迪斯尼频道以及对其他国际广播电视项目的投资等。在谈到如何解决节目的本土化问题,如何让亚洲观众喜欢像米老鼠这样典型的西方卡通人物时,其总裁侯达伟先生说:“迪斯尼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只有进行本土化,才会在不同的地区具有同样旺盛的生命力  迪斯尼频道和俱乐部在各地区播放的节目并不完全一样,每一个节目都是用当地语言、主持人和演播室为本土观众量身定做的。这使我们在当地电视节目市场居于特殊地位。我们邀请当地的艺人谈论当地的事情,并将其与迪斯尼品牌联系起来,呈献给当地的孩子和家庭。”侯先生的话说明了两个问题:
    (l)华特迪斯尼公司节目制作追求高质量;
    (2)结合不同地区的特色,以迪斯尼节目为核心,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
   (四)可塑性
    质量文化是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塑造出来的。质量文化的形成虽然会受到企业自身特点和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但是只要善于把传统文化中优秀和闪光的部分加以提炼,结合实际环境,充分激发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先进的质量道德、质量价值观,制定先进的行为准则,推行追求完善、不断改进质量管理喲观念,就可塑造、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体系。
   (五)开放性
    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不在于她的历史是否悠久,不在于她所涵盖的地域是否广阔,而在于她是否与外界有连续不断的、范围广泛的交流。先进的质量观念、质量规范可以超越国界而在全球普及和被采纳,形成共同的质量观念。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开放的,封闭的文化必将走向灭亡。质量文化也不例外,她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这三方面同时也使质量文化的开放性与其他文化的开放性相区别:
    (1) 企业质量文化与社会质量文化的沟通,沟通的载体是产品、服务。
    (2) 质量文化与企业内部其他功能性文化的沟通。比如:质量文化可从营销文化中提取“关注顾客需求”的理念和原则。
    (3) 质量文化与企业内部非文化职能的沟通。即质量化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即使原来与其他文化相去甚远,一旦融合之后便会产生新的文化因素和信息,具有对各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的功能,形成新的文化内核和凝聚点,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因。
   (六)形式的文化性
    形式的文化性是质量文化区别其他质量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形式的文化性,是指对质量的传播、继承是以文化流传的方式进行,由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表述。同时,企业任何人(员工或者领导者)都能引导公众直接切人化的本质,体会到企业独特的文化特征。IS0 9000是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管理思想,虽然也强调人本思想,但在传播和传承的方式上与质量文化截然不同。对于很多企业,IS0 9000标准是基于认证的需要,每个员上都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条款要求;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管理者的一种强制性要求:质量文化是潜移默化地让员工产生自觉的意识,努力为质量服务。
    八、 质量文化功能
    质量文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作用。其功能渗透于整个经济行为,可归纳为五个功能。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把企业的质量目标引导到该行业国际标准上。使该企业不与国际市场脱节,控制新的产品动向。有利于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凝聚功能
    文化通常具有凝聚作用,让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环境的人形成共同的理念、信仰,并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质量文化体系中具有一种向心力,随着体系文化运动得以发展。量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员工的思想,从而塑造其对企业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规范的“认同感”和作为业一份子的使命感,并且具有协作精神。在质量文化的陶下,企业与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使员工为企业共同的质量价值观、质量理念努力工作。企业人才的选择、培养必须关注人的质量意识以及人的质量行为的自觉性。
:(二)约束功能
    贯彻国际标准作为质量文化的核心部分,既是一种有的条文约束,又是一种意识规范。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制约员工行为。它使员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理念、构造出种影响机制。只要按质量文化体系 运作,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
   (四)激励功能
    质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如果将员工的质量价值观化为质量精神,就可以激发其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质量文化的激励作用来源于形成的质量激励机制。质量激励机制是指从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求出发,为激发他们持续进行质量改进、追求完美的动机和将其行为导向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的精神力量所创设的目标、领导方式、评价方法及管理手段等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质量激励主体和客体之间相对稳定的作用关系。质量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文化定势”,成为企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向导,吸引员工为企业服务;二是质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产生内在的文化心理效应,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自我激的动因,为企业努力工作。
   (五)辐射功能
    质量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给企业产品定位,是企业兴衰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作为质量文化的一个因子,对其它企业有一定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如该企业在该行为中是领导企业,那么其它企业则必须追随,学习其优良的质量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形成有优势质量文化,反之则被淘汰。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搜索


快捷链接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