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今天是:

  首页 >> 工匠精神

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 发表时间:2017/6/20 | 点击率:

  (内文:摘自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80词》)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工业化时代对标准化和规模效应的要求,的确会使得一些传统意义的“工匠”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而行业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也随之被淘汰。相反,正如瑞士人引以为豪的手表、德国人津津乐道的德国制造一样,体现着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成为品质和品牌的保证。
  提到工匠精神,有人联想到了“庖丁解牛”。凭借着专注,梁惠王的那位厨师达到了心手合一、出神入化的境地。不过按照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的理解,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是让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工匠并非只是靠着日复一日的重复达到熟能生巧的手艺人,其劳动目标是通过技术整合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精益求精,还代表了对创新的追求。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世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占全球1/5,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不过,量的优势却始终难掩质量特别是品牌方面的竞争劣势。比如,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只有21个。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更加需要工匠精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去产能、去库存,其最终指向是提供更加丰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多层需要。在我们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最令人尴尬的现实,莫过于很多人宁可花更高的价钱去海购欧美的奶粉、日本的马桶盖。而要让中国制造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元消费需求,就必须强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满足了温饱之后,国人对于品质产品、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会愈加强国强烈。因此,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工匠精神将成为一种软实力。在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可以“用脚投票”的今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新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劳模已经展现出工匠的气质和特点。比如,有48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的吴吉林;让嫦娥三号的“冷暖衣”重量不足美国制造1/50的苗建印;研究出“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的方法,将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的秦世俊。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掀起热潮,这一切,都需要中国的劳动者追求品质提升,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来托举国家梦想与民族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五一”来临之际指出的,“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就铿锵的时代强音”。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搜索


快捷链接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