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今天是:

  首页 >> 调查研究

东阿阿胶的启明星--引领阿胶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巨星
文章来源: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 发表时间:2017/6/20 | 点击率: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苏妍)

  朋友们,您知道启明星吗?如果您哪天起个大早啊,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走出户外,抬头往东方看,有一颗很亮的星星挂在空中,这颗星就是启明星。
  当走进我们的中国阿胶博物馆,在大厅的东南角,静静的伫立着一个硕大的圆球状的文物,它就像一个哲人一样在博物馆里已经静立了十几个春秋,而您可能想不到,其实它已经有近四十岁了。它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东阿阿胶的启明星。
  早在几十年前,东阿阿胶的生产条件可不像现在,宽敞明亮不说,还能自动化生产。尤其是化皮炼胶工序,几十口直径两米,有一人多深的敞口锅,热气腾腾,即便那时候是在冬季生产,车间里也要高达五十多度,最可怕的是,在锅里热腾腾的不是别的,是在阿胶人眼中像黄金一样珍贵的阿胶。还在锅里的阿胶可不像您拿在手中的一样,它就像一个刚出手的婴儿一样,娇弱稚嫩,工人们稍不留神,它就有可能夭折,要么出来的胶变苦,要么变黑。所以工人们要不停的用铲子搅动啊,搅动……您想,那么高的温度下如此重的体力活,一个人能承受得了多长时间,所以那时候,阿胶的产量一直很低,每年只有不足几十吨,还不到现在产量的三十分之一,艰苦的炼胶工艺就像一个巨大魔咒一样,笼罩在东阿阿胶人的心中,挥之不去,而又无计可施。
  就在1976年的一天,一个戴着眼镜的书生一样的中年人推开了革委会主任杨庆芝的办公室。
  “杨主任,我觉得咱们练胶工友们实在太辛苦了,环境恶劣不说,还经常被烫伤,我有一个大胆想法,我想把咱们的敞口锅改造成一个能自动运转的设备,这样工友们就不用冒着危险操作了。”
  话音刚落地,只听啪的一声,杨庆芝把手中的报纸拍在了办公桌上,中年人被吓了一跳,一丝忐忑袭上心头。
  “太好了,太好了!小刘,你快给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没想到杨庆芝竟然激动地把他拉到办公桌前。
  刘维志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在办公桌上拿起一支铅笔,一张纸,草草了画了几笔然后指着纸说:“主任,我这是样想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款球状的设备,用钢板焊接起来,中间充入高温蒸汽……”
  伟大的智慧就象星星之火,起初虽然微弱,但充满能量,稍遇风力,便可成燎原之势。就这样,在杨庆芝的大力支持下,东阿阿胶厂迅速成立了以刘维志为组长的技改攻坚小组。
然而,有些事情,知易却行难。技改的设计方案出来了,如何实现却是个难题。一个月的时间,工作组打了不知道多少设备制造厂家的电话,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厂家,遇到的回答都是:“我们没做过”、“胶那么粘的东西不好实现”、“做不了”。
  闭门羹吃了一次又一次后。刘维志说:“求人不如求己,我们自己动手制造。” 
说干就干,画图纸,购材料,找工具,忙乎几天后,物料终于齐备了,但难题又接踵而至。
有人说:我们没有切割机,1厘米厚的钢板怎么切?钢板即使切好了,弧度怎么处理?弧度差不多了,拼接是否能吻合?钢板能吻合,怎么才能焊接的均匀?焊接成了,内部的压力怎么测算?弄不好会不会因压力过大而爆炸?
  “我就不信了,人家坦克都能做,咱们连东西都弄不了,没有好办法我们就用土方法,只要走,腿总比路长。”刘维志斩钉截铁的说。
  没有切割机,像铁匠学习,把钢板烧红了慢慢剪;没有弯曲机,在地上刨个土坑,烧红了钢板,用木棰敲;没有先进焊接技术,外面焊完了,人钻到里面再焊。
就这样一个个的难题突破之后,一个直径达两米左右,由13块厚达1厘米的钢板焊接而成,圆乎乎的球状设备就这样诞生了。它就像东方升起的启明星一样,一举改变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用敞口锅化皮炼制阿胶的传统技术。
  而故事中那个带着眼镜的中年人正是阿胶工业化的奠基者,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维志先生。现如今蒸球化皮技术已经成为了阿胶行业的通用技术,可又有谁知道,为了实现它,那一代的东阿阿胶人曾经流过多少血、多少泪,甚至冒过生命的危险。
  这是一颗引领阿胶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巨星。它不发光,但却光芒万丈,它不发热,但却能量无限,它不说话,但却改变了历史,它不贵重,但却孕育了滋补国宝东阿阿胶。
  这正是:
  东阿阿胶启明星,制胶产业一神灯;
  神丹妙化出圣药,寿人济世大业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搜索


快捷链接


相关机构